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7-01 来源: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按照《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25年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围绕“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 主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与实践系列活动,通过部门协同、科技支撑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主题宣传活动立体化
5月22日,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林业局、东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单位,在市中心文化广场设立主宣传会场。通过布置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市民普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活动现场重点展示了攀枝花苏铁等特有物种的保护成果,并发放宣传手册2000余份、环保购物袋500余个,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参与。
在米易县安宁河县城段,米易生态环境局联合县水利局等部门开展“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米易县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实践活动”。志愿者队伍沿河岸进行地毯式垃圾清理,清除塑料袋、饮料瓶等废弃物,同时向沿岸居民发放倡议书,宣传“不向河道丢弃垃圾、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环保理念。仁和区、盐边县等地同步在人口密集区域设置宣传点,通过LED屏幕滚动播放宣传标语、组织生物多样性知识竞赛等方式扩大影响范围。
(二)实践行动多元化
在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市林业局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通过优化调整15个红外相机点位、新建5条野生动物监测样线,加强对黑熊、红腹角雉、豹猫等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活动规律研究。2025年累计收集影像资料22000余份,完成监测报告6份,为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科普教育深度化
在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设“自然学堂”,组织5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苏铁人工授粉体验”“种子的秘密探索”等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自然教育导师带领下,沿苏铁自然教育小径近距离观察苏铁群落,深入了解这一与恐龙同时代的“活化石”植物的保护价值。
利用“云端科普”模式扩大覆盖面,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推送生物多样性科普文章6篇,制作发布“红外相机下的动物世界”短视频系列,展示大熊猫、林麝等珍稀物种的野外活动影像,线上传播覆盖超过2万人次。
二、活动成效
(一)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市民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知晓率较活动前提高35%。在沃尔玛广场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能准确说出至少2种本地保护物种,85%的市民明确表示“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二)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取得突破
通过持续努力,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2025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中华斑羚、赤狐等物种的活动频次较2023年增加40%;金沙江流域鱼类多样性显著恢复,监测到长江特有鱼类44种,其中国家二类保护鱼类达13种。
(三)社会参与模式创新成型
组建“攀枝花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吸引50余名市民成为固定志愿者。协会成员每日轮班开展金沙江巡护,2025年累计提供非法捕捞线索27条,协助清除河道垃圾3.2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监测
依托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整合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数据,构建攀枝花生物多样性数据库。重点对攀枝花苏铁、圆口铜鱼等30种特有物种建立数字档案,实现保护信息动态管理和实时共享。
(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针对自然景观破碎化问题,规划建设 “四河三山”生态廊道系统,连通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大河四大流域与白坡山、大黑山、龙肘山三大山系。2026年优先启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廊道示范工程,通过植被恢复、水系连通等措施,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
(三)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以攀枝花苏铁保护区为核心,打造 “一基地多课堂”自然教育网络。开发“植物活化石探秘”“鸟类观察手册”等特色课程,每年接待中小学生不少于5000人次。同时,培育社区自然教育导师30名,增强基层科普力量。
攀枝花市生态环境局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为契机,通过“宣传引导-科技支撑-公众参与-产业融合”的系统实践,初步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格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攀枝花的生动实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让“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画卷在攀枝花大地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