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绿色发展的范例——矿山变绿地 苏保区添活力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2-09-03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石灰石矿生态修复后如今的景象。
9月初,临近白露,在原位于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苏保区”)内、占地2300多亩的攀钢石灰石矿矿区,脚下绿草茵茵,眼前乔木成林,曾经的石灰石矿,已是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地”。
近日,“攀钢石灰石矿退出苏铁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修复项目”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列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正面典型案例。攀枝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称,这是攀枝花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交上的一份高质量答卷。
绿色发展引领正确抉择
攀枝花苏铁、平武大熊猫、自贡恐龙化石被誉为“巴蜀三宝”。苏保区是目前我国唯一苏铁专类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现有天然生长的攀枝花苏铁38.5万余株。据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区分局负责人介绍,苏保区跨西区、仁和区,总面积1358.3公顷,其中西区占85%。随着苏保区的发展,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石灰石矿采场及排土场被划入了苏保区红线范围内。
苏保区依山而建,山下是早就存在的石灰石矿,苏铁曾经因为保护区内的矿山开采遭遇巨大的生存隐患。据统计,石灰石矿在苏保区内违法累计开采面积约占保护区总面积10.2%,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攀枝花市坚持生态发展、绿色优先,按照中央、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苏保区内攀钢石灰石矿的生产和使用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把控。2017年,攀枝花市做出石灰石矿关闭退出苏保区的艰难抉择,毅然选择了“绿水青山”;同时确定,2018年10月,停止苏保区内石灰石矿开采作业,2019年10月全面完成苏保区内石灰石矿生态修复。
石灰石矿是攀钢高炉冶金生产必不可少的辅助原料,每年一半以上用料都由石灰石矿供给。石灰石矿停产后,距离攀钢100公里采购半径内的熔剂用石灰石生产能力,暂不能满足攀钢需求,而替代矿山需要6年建设周期,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原料供应,据估算,石灰石矿退出将导致攀钢损失约6.8亿。
“绿色发展事关经济发展、民生大计和人民福祉。我们坚决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据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石灰石矿是攀钢集团唯一的冶金熔剂辅助原料基地,近50年来为攀钢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按生产规模每年120万吨测算,石灰石矿尚可开采30年,但攀钢旗帜鲜明地履行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不讲困难、不讲条件,认真落实中央、省、市要求,迅速开展石灰石矿退出苏保区工作。2018年10月26日,是攀钢石灰石矿采场全面停止开采作业、全部退出苏保区的日子。
地企同心创建美丽家园
绿色发展之路,地企携手同行。
攀枝花地方党委政府健全与攀钢集团的协作机制,双方先后70余次派员到现场联合推进石灰石矿关闭退出及生态恢复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资金不足、水源短缺、苗木栽种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市委、市政府会同攀钢集团公司制定了石灰石矿采矿迹地及排土场生态恢复治理总体方案,按项目实施时限和资金来源,将石灰石矿采矿迹地及排土场生态修复项目划分成3个版块实施,其中由属地政府负责工期最紧的采场底部修复,修复面积为302亩;苏保区负责难度最大的顶部修复,修复面积为298亩;其余区域的植被恢复及生态治理则由攀钢集团公司负责,修复面积为1900余亩。三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生态修复任务。
生态修复中,采取“客土造林、挡墙固土”和“光伏提灌、微喷”等技术措施,破解了干热、缺土、缺水的难题,有效提升覆土植被成活率。建成162千瓦光伏提水灌溉工程,抽水260万立方米,建立了覆盖整个修复区的绿化浇灌系统,回填种植土约30万立方米,修筑挡土墙1.5公里,边坡生态防护网2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矿山迹地植被恢复生态治理土壤、水等瓶颈问题。
高质量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2019年5月9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回头看”督察意见后,攀枝花立行立改,在全省率先印发《攀枝花市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任务清单》,将生态修复任务纳入月调度、月督导、月通报。
事实上,自2017年至2019年10月,攀钢集团、西区、苏保区在石灰石矿矿区的土地上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鞍叶羊蹄甲、岩柿、栎叶枇杷等耐干旱耐贫瘠树种23种,共种植乔木1.2万株、灌木37万株,覆土36万立方米,生态恢复面积达2541.29亩。其中:攀钢集团投入资金4771万元,恢复面积1941.29亩;西区投入资金2200万元,恢复面积302亩;苏保区投入资金2800万元,恢复面积298亩。
生态修复工作于2019年10月20日完成,比整改时限提前了两个多月;累计亩均投资约3.8万元,为现行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投资强度平均水平的2.2倍。
恢复生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西区政府三方分别成立植被恢复管护领导小组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筹集专项资金用于植被恢复后期日常管护,落实了养护单位,明确了养护目标,签订了养护合同,确定了三年养护期限,每年投入管护费约410万元,全力保障绿化浇灌系统的正常运行。目前,栽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生态修复后,原来的矿区重新披上了绿装。周围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在沿公路搞环境卫生的附近村民李太安说:“以前这片山光秃秃的,灰尘很大,爆破声很大,现在那里山绿了,鸟也多了,空气也好了,我们老百姓很高兴。”(记者 周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