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万亩矿山复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协同提升——攀枝花市生态修复工作获省政府督察激励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5-1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打造前的马家田尾矿库。

  

  打造后的马家田尾矿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4年度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我市作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明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成效突出、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监管有力地方”获得省政府督察激励,并在全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作为矿产资源丰富的城市,我市长期面临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平衡难题。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生态优先”为引领,创新制度、强化监管、探索多元路径,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1.9万亩,推动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同提升,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攀枝花方案”。

  我市通过法治化、责任化、智慧化“三位一体”制度体系,筑牢生态修复根基。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框架,制定4项地方细则,形成“国家法律+省级规章+市级细则”三级制度框架;建立落实“规划统筹—跨部门协调—重点督办”工作机制和“一矿一档”制度,实现责任化闭环;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平台等技术手段,建立“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立体、智能监测网络。同时,以“三年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探索实施“任务化+项目化+规范化”融合发展模式,以“任务化”定目标、“项目化”抓实施、“规范化”严验收,形成矿山生态修复全流程管理闭环。

  我市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修复+”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复垦耕地、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光伏电站、打造文旅项目等多元化路径,推动矿区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修复促共富”模式。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多元路径探索,我市正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坚实力量。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激励效应,深化制度创新,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项目落地,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力书写“生态美市”新篇章。(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郑星 刘珂言)

审核: 孙昕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