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涌动科技创新浪潮

——我市一季度农业经济稳中提质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5-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前段时间,在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千亩樱桃园,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的欢笑声与收购货车的引擎声,合奏出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9亿元,同比增长3.8%。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既有传统产业的稳扎稳打,更涌动着科技赋能的创新浪潮。

  特色水果托起共富“饭碗”

  清晨7时许,啊喇乡起查喇村苍蒲地组的薄雾还未散尽,村民张平家果园已传来竹筐碰撞的声响。6名采摘工手脚麻利地将玛瑙红、黑珍珠等新品种樱桃轻轻放入筐中。

  “现在每天能采摘300多斤,电商订单占了约三成,游客采摘约占两成,剩下的都发往成都、昆明等地。”皮肤黝黑的张平抹去额间汗水,指着园内不同品种的樱桃说,“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帮我们改良了品种,早中晚熟搭配种植,采摘期能延长到5月份。”

  起查喇村苍蒲地组是啊喇乡的樱桃主产区,种植面积4000余亩。为提高樱桃的产量和品质,起查喇村积极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组织果农参加培训,提高种植技能。通过科学种植,不仅提升了樱桃的品质,也增加了产量,为果农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2022年起,在市农林科学院的帮助下,起查喇村探索“樱桃+魔芋”的林下种植模式。“樱桃卖完了,5月可以种魔芋,10月收获魔芋时,又顺便给樱桃林‘松了土’。”当地农户说,这样有效弥补了樱桃主产业的发展空档期,实现二次增收,减少了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当天,来自成都的收购商刘智明在现场指挥着工人分拣樱桃,他已经来了一周。“这里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好,收购的樱桃在成都每斤能卖到35元。”刘智明说,他的冷链车每天运出约3000斤樱桃,高峰期要雇20个临时工分拣装箱。

  智慧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距离啊喇乡70多公里外的盐边县桐子林镇,另一场“农业革命”正在芒果林中进行。

  金河村300亩芒果基地里,工人们铺设的银色管道如同大地经脉,连接着每株果树。“这是自主研发的智慧云空间弥雾系统,能精准控制每棵树的‘营养餐’。”四川邦通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丽萍在手机上演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土壤EC值等十几项参数。

  这套本土企业研发的“智慧云空间弥雾系统”,破解了干热河谷农业发展的多重困局,是针对攀枝花及周边干热河谷山区农业生产研发的,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区域小气候调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农业生产工作系统。该装置可实时查看芒果园温度、湿度、气候等参数,并对参数进行分析,农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现种植园精准管控,能够解决山区农业生产中地形复杂、劳动力匮乏、应对恶劣气候不及时、标准化种植困难等限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果农冯正伟在果园轻点手机,“智慧云空间弥雾系统”就自动启动,细密的水雾迅速弥漫在芒果林间,滋养着芒果树。他兴奋地说:“‘数智兴农’模式就是好。我们村有758户芒果种植户,去年收入最高的一户超过260万元。”

  周丽萍介绍,使用这套系统可以实现节水70%,省工95%,化肥、农药双减30%的成效,灌溉成本也降至每亩每小时0.45元,统防成本低于每亩每次0.09元,亩产基本实现翻番。目前,全市及周边地区已有4000余亩农田在运用该系统,推广建设还在稳步进行。“我们今年的建设任务是1270亩,通过前期努力,有640亩已经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期望能让更多农户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周丽萍说。

  制度创新筑牢发展“基石”

  当夕阳为苍蒲地的樱桃林镀上金边,张平家又迎来一拨采摘的游客;在金河村,农户手机上的“智慧云空间弥雾系统”,实时跳动着基地的数据。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攀枝花正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两试引领、五市并进、共富共美”工作体系,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喜人现状的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持续发力。

  作为全省首个建立“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城市,攀枝花通过“科技强农+智慧富农+数字惠农+智税助农”的“四驱”赋能,持续改良品种、降低成本、拓宽销路,培育农业产业“黄金果”,造就特色产业“亿元村”,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蹚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制度体系下,攀枝花在特色农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市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4+1”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建成稻菜轮作粮经复合基地10万亩,亩均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特色优质水果面积120万亩,产量75万吨;喜温蔬菜面积30万亩,产量114万吨?。此外,攀枝花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通过优化调整现代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成了一批优质晚熟芒果基地和其他特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立完善联农带农强农惠农机制,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确保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达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7%,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媛 车东洪)

审核: 喻薇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