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点亮希望之光

——记“最美志愿者”吴建兵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5-10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吴建兵(后排左三)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展手工活动。

  在米易县,有这样一名志愿者——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吴爸爸”,老人们暖心地唤他“小兵子”,残友们感激地称他“吴老师”。十年来,他带领团队走遍米易城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3000余场次,个人服务时长近5000小时,惠及困难群体逾10万人次。他就是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最美志愿者”吴建兵。

  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进入事迹展示阶段,吴建兵名列其中。

  用专业呵护童心

  2013年1月,31岁的吴建兵第一次穿上红马甲,成为一名志愿者。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件红马甲一穿就是十多年,更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上百名孩子心中的“吴爸爸”。

  “第一次见到小董时,他把房门反锁,拒绝与我们交流。”吴建兵回忆道,这名因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的年轻人,把自己封闭在昏暗的房间里,连母亲都束手无策。吴建兵没有放弃,他带着心理咨询师每周上门,有时只是静静地陪小董晒太阳,有时分享志愿服务中的暖心故事。渐渐地,小董的心结解开了,三个月后,小董不仅主动要求加入志愿服务队,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残友。“现在他是我们团队最积极的志愿者之一。”吴建兵笑着说。

  这样的转变并非个例。在米易县“童梦驿站”,留守儿童小芳(化名)的变化让志愿者陆玲记忆犹新:“第一次家访时,孩子蜷缩在角落,床上铺的是塑料袋。”吴建兵当即协调资源,第二天就送来了新被褥。之后,吴建兵设计了“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成长引导”三位一体服务体系,为小芳这样的孩子提供长期陪伴。如今,曾经内向的小芳已成为班级文艺骨干。

  十多年来,吴建兵带领团队打造“童伴计划”“为你而来 相伴成长”等项目,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儿童关爱网络。在孩子们眼中,这位总是带着温暖笑容的“吴爸爸”,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了守护童年的“避风港”。

  用真情温暖夕阳

  “感谢你们来了,和我一起洗菜,给我检查血压。”近日,在开展为老服务走访中,米易县得石镇独居老人杨大爷拉着吴建兵的手念叨着。服务对象朴实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在吴建兵的志愿服务生涯中已成常态。

  2021年寒冬,在一次例行探访中,吴建兵发现五保户张奶奶家的土灶已经坍塌,老人只能用砖块支着铁锅做饭。他立即启动“适老化改造”专项行动,多方奔走,最终争取到10万元专项资金,为6户特殊困难家庭实施居家环境改造。

  “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聊家常。”陆玲清晰记得跟随吴建兵走访时的一个情景:有位残疾老人长期睡在铺着塑料袋的床上,团队不仅送来了被褥,还持续跟踪老人的健康状况。“吴老师教会我们,真正的关爱是既解决眼前困难,更关注长远需求。”如今,米易县的孤寡老人们早已把“小兵子”当作亲人。每月15日的“银发关怀日”,总能看到吴建兵带着志愿者为老人们理发、测血压、打扫院落的身影。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让许多老人的晚年重焕光彩。

  用创新激发活力

  “社区治理不能靠蛮干,要找到居民真正的需求点。”这是吴建兵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攀莲镇城北社区,他主导的“文明细胞”培育计划已成为全省样板。

  曾经,这个老旧社区垃圾乱堆、邻里纠纷不断。吴建兵没有急于开展环境整治,而是先组织“社区茶话会”,让居民自己提出改造方案。当发现大家最困扰的是垃圾分类问题时,他创新推出“环保积分超市”,居民可用分类好的垃圾兑换生活用品。短短半年,社区参与率从不足10%跃升至82%,昔日“问题社区”变身“文明示范点”。更令人称道的是,吴建兵牵头创建的“志愿服务孵化器”,通过“传帮带”模式,已培育专业志愿者800余人,其中残障志愿者占比达15%。“我们要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吴建兵说。

  如今,这支“带不走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米易县各个角落,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用坚守诠释大爱

  寒来暑往,吴建兵的志愿服务早已超越“做好事”的范畴,升华为一种生命姿态。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全县困境群体的分布情况。“每个标记都是一个需要守护的生命。”他说。

  虽然吴建兵先后获得“全国最美家庭”、“四川好人”等称号和荣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服务对象的认可。残友小董送的手工木雕、留守儿童集体签名的画作……这些礼物都被他精心收藏。

  如今,44岁的吴建兵依然奔波在志愿服务一线。清晨赶往“童梦驿站”查看课业辅导情况,午后探访独居老人,傍晚组织社区志愿者培训……他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

  “有人问我还能坚持多久?”吴建兵语气坚定地说,“这是一辈子的事。”十多年来,吴建兵用行动演绎着“大写的人生”。当问及动力源泉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个暴雨夜,他冒雨送一名突发高热的留守儿童就医,孩子退烧后迷迷糊糊地问:“吴爸爸,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这位硬汉志愿者瞬间红了眼眶:“因为你们值得被温柔以待。”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程礼攀 张珊珊 文/图)

审核: 喻薇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