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民族团结之花绽放田野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4-11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位于川滇交界的攀枝花,汉族、彝族、傈僳族、傣族等44个民族的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谱写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乡村振兴壮美诗篇。近年来,我市始终以“三个赋予”重要要求为指导,以民族团结为根脉,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挖掘民族特色与地域优势中找准契合点,走出一条“产业兴、民族亲、人心聚”的振兴之路。

  种下“致富果”

  结出“团结情”

  近日,走进米易县草场镇枇杷生态园,树上挂满金黄色的果实,果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着枇杷,这些优质枇杷将远销全国各地。目前,该镇已建成3万亩早春枇杷产业基地,有大小电商500余户,带货超千万元的电商数十户。米易枇杷如今已经成为米易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

  “以前我家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200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种植枇杷,现在我家种了5亩左右,年收入达到1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草场镇龙华村彝族村民卢定升笑着说。

  草场镇的蓬勃发展,只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盐边桑葚、仁和中坝草莓等特色农业品牌,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品质,将“攀果”这张名片传递向世界。这些品牌不仅展现了攀枝花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优势,更成为了连接各民族情感的桥梁,在共享美味的同时,让人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与繁荣发展。

  近年来,市民族宗教委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力争取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撬动、整合其它资金,多措并举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各族群众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立足实际闯出增收致富路,幸福生活蒸蒸日上。

  打造幸福村寨

  走出“共富路”

  “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以前路不好走,游客也少。现在路宽了,村里还打造了民族特色景点,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近日,在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村民李大哥笑着说。在西区庄上村,有一条民俗风情街,展示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每到节假日,游客们纷至沓来,体验彝族的民俗文化,品尝特色美食。

  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同样发生着喜人变化。依托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阿署达村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彝族歌舞表演,参与热闹欢快的火把节、彝族新年等传统节庆活动,还能品尝到地道的美食。据统计,阿署达村现在年均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村民收入节节攀高,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近年来,我市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题,打造民族村寨,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发展,既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又通过特色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我市已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川十佳产业兴旺村”“4A级先进村党组织”等50余项荣誉称号。

  改善基础设施

  温暖“民族心”

  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温暖。近年来,市民族宗教委围绕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将资金投向道路硬化、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修和改造乡村道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实施饮水工程,保障村民用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为民族地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湾丘彝族乡黄龙村利用5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将弃土场变成蔬菜大棚,从此“冤家坝”变成“聚宝盆”,同时完成蓄水池及配套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西区庄上村利用5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探索“整理土地+公司运营+专业带动”模式,整理土地30余亩,修整民族文化活动场地1处,栽种果树300余株,化解矛盾20余个,并引入企业带动产业转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而乡村振兴也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支撑。各族人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携手并肩,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勇前行。(安琼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芝羽)

审核: 江潇   责任编辑: 杨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