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潮”起来 盐边傈僳族服饰文化惊艳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盐边傈僳族服饰文化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 (盐边县委宣传部供图)
3月22日,一场以“非遗四川·百城百艺”为主题的傈僳族服饰大秀,在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主秀场掀起东方美学风暴。这场由盐边傈僳族服饰非遗技艺传承人携手4位先锋设计师联袂打造的视觉盛宴,以2023年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荣膺“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的双料荣誉为文化根基,让深山非遗基因在现代时尚语境中绽放新生。
当傈僳族火草麻布遇见激光切割工艺,当羊皮褂刀痕对话立体剪裁曲线,古老的文化基因瞬间觉醒。秀场上,傈僳族“太阳花”在数码印花中绽放,百褶裙的裙羽在行走间化作“流动的雕塑”,弩弓纹样与条纹共谱几何诗篇。设计师刘冠华以“衣心在左”的概念重构廓形,姜植元将腰带捆扎智慧融入极简主义,要聪用八角花纹样激活都市美学,郭溟奥以火草麻布肌理对话环保面料……每件作品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整场大秀以“穿在身上”的先锋理念,模特身着渐变彩虹长裙穿梭于虚实交织的舞台,重现傈僳族“采七十七山花制衣”的传说。时尚评论界盛赞:“这场秀证明了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当代艺术。当傈僳族的火塘温暖遇上国际秀场的聚光灯,诞生的是真正属于21世纪的东方美学体系。”社交媒体上,“非遗四川·百城百艺 盐边·傈僳族服饰”话题迅速破圈,年轻观众被服饰细节触动:九十九条江水化作的裙柱、弩弓纹样与彩条结合的当代艺术,让每件作品都成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深山霓裳到国际T台,这场文化盛宴凝聚着两代人的传承智慧。中央圣马丁学子刘冠华、姜植元以全球视野解构传统,北服才子要聪、清华学子郭溟奥探索非遗的当代转译,省级非遗传承人贺正芬的绣针则始终是贯穿全场的灵魂脉络。他们共同证明: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制传统符号,而在于用世界通用的设计语言,讲述中国独有的文化故事。
盐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传承留下了数量众多、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场大秀,不仅是一场文化和视角的盛宴,更是盐边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盐边县深耕46项非遗项目文化富矿,围绕“非遗一枝花”创新实施“非遗+”融合战略,全域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后建设2个非遗传习中心、7个非遗工坊,开发傈僳族服饰、苗族蜡染等文创产品,同时积极引导盐边羊肉米线、盐边油底肉等非遗美食产业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滋味盐边”新兴产业体系,助力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