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竞跑,工业城的新赛道
“花开有声”——中国式现代化的攀枝花故事系列报道(二)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4-07-26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王东 摄
7 月17日5点30分,攀枝花的天空已泛出鱼肚白,第一辆64路公交车准点发车。7个半小时后,司机陈亚林将公交车开到马店加氢站补充燃料,15分钟完成加氢。陈亚林驾驶的公交车是攀枝花首批氢能源公交车,目前全市共10辆。每辆氢能源公交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70吨。
氢能源利用场景,为什么能在攀枝花落地?要知道,因三线建设而生的攀枝花,曾经历过“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大会战,从那时起,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是这座工业城熟悉的“赛道”。
从熟悉的“赛道”转而踏上绿色低碳的“新赛道”,陌生吗?不!在攀枝花,“陌生”更意味着转型的机遇、发展的空间。
攻克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攀枝花从未因“陌生”而退却;引进国际惯例和规则建成了20世纪中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攀枝花从未因“陌生”而放弃;蹚出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的新路,打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攀枝花从未因“陌生”而束手束脚……
今天,攀枝花仍然昂首挺胸,在“新赛道”上奔跑。
为国竞速,夙兴夜寐
马店加氢站是国内首个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也是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的第一个氢能示范项目。梳理项目建设时间线,一个纪录诞生了:该项目的制氢示范线于2022年3月12日破土动工,7月28日顺利实现联动试车。4个月完成建设,创下了同类型生产线的最短建设时间。
这是攀枝花“跑”出来的重点项目。
纵观攀枝花工业发展历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支独大到百花齐放,都是“跑”出来的。“跑”,自攀枝花诞生以来,已成常态。
“建设攀枝花,要有紧迫感。这是和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毛主席的谆谆嘱托,让三线建设者们铆足了干劲,大家誓要在这场竞跑中一显身手。
1965年,攀枝花开发建设大规模展开,仅仅5年后,建设者们就赢得了历史性胜利:1970年,攀枝花炼出第一炉铁,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布局成套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攻克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世界性难题等奇迹。
2010年,钢铁产业在攀枝花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降到50%以下。这是一个“下降”的数据,但却是振奋人心的数据。因为这意味着因矿而生、因钢而兴的攀枝花,向“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传统产业“说再见”,开始挖掘地下宝藏中最闪耀的那部分—钒钛。
3年后,国家批准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准设立的资源开发综合利用试验区,攀枝花市全域纳入。
钒钛是国家战略资源和战略新兴材料,攀枝花钛、钒资源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但攀枝花钒钛和铁以及钪、镓、钴等其他稀有金属共生,其难选难冶程度,全球“有名”。
十年“奔跑”,攀枝花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2 年,攀枝花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由2013年的64%、37%、22%提升至75%、50%、35%。我市以全国0.7%的钢铁产量,带动了全国 80%以上的国产钛原料和全球27%的钒制品生产,成为全球第一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及全国唯一的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2023年,全市钒钛产业产值(521亿元)首次超过钢铁产业产值(432亿元),“中国钒钛之都”由“资源之名”成为“产业之实”。
一张张亮眼成绩单,见证了攀枝花披荆斩棘、驰而不息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足迹,勾勒出攀枝花工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今年3月,全国钒钛磁铁矿储量规模最大、共伴生元素最多、资源潜在价值最高的红格南矿启动开发。红格南矿的开发,将锚定“一年开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的目标,今年内确保实质性开工建设。一场“千亿投资、万亿产值”的“竞速赛”鸣枪开跑。
行而不辍,赓续致远。根据攀枝花市政府办印发的《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攀枝花将充分发挥钒钛资源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作用,推动钒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金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促进钒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到2027年,实现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钒钛资源就地转化率、钒钛资源精深加工率“三率突破”,钒钛产业产值、主要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质效“四个倍增”,钒钛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
回望过去、审视当下,攀枝花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印证着一个不争的事实:跑起来,我们终将迎来胜利。
跑起来,才有风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声音响彻世界。
“双碳”目标是一场大转型、大变革,蕴藏了巨大的投资、能源和技术创新机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转型发展,要迎着风口而上。但跑起来,才有风。
2022年1月5日,中共攀枝花市委发布《关于以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是一次富有雄心的重大宣示: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赋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攀枝花从未涉足的产业,在此之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尚未出台发展氢能产业的政策文件。这一次,攀枝花成为站在“新赛道”起跑线前的“新选手”。
攀枝花的“勇气”,是以智慧为“底气”的。
攀枝花工业副产氢达7万吨/年,已初步打通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制氢方面,已建成一条1000吨/年氯碱化工副产氢提纯制氢示范线;储氢方面,已建成投用加氢站2座,日加氢能力均为1000公斤;输氢方面,已建成1.2公里的管道输氢线,并实现“攀枝花氢”跨市州运输;用氢方面,已投入运行1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和12辆氢能重卡(总质量49吨)。
新赛道上的“竞跑”,攀枝花分秒必争。
2021年12月,省委明确提出,支持攀枝花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2022年7月,攀枝花建成四川首座氯碱化工副产氢提纯装置,并通过西南地区首条纯氢输送管线,将副产氢变成高附加值燃料电池用氢。
今年4月,四川省研究进一步推动绿氢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攀枝花在会上向全球氢能企业“喊话”:我们热烈欢迎、诚挚邀请国内外致力于氢能制储输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攀投资兴业,与攀枝花携手拥抱氢能新时代、创造绿色新未来。
“新赛道”上,攀枝花“选手”的团队不断壮大,其中,不乏东方电气、四川能投、国家电投等龙头企业。全市重点推进的氢能产业项目达11个、总投资127余亿元,已初步打通氢能“制、储、输、用”产业链,具备向川渝滇黔供氢能力。一个氢能产业的技术策源地和企业聚集地正在攀西裂谷拔节生长。
一名优秀的“选手”,总是善于发挥优势;一座奔跑的城市,总是在把握发展的先机。
被誉为“储能王者”的钒电池储能产业,也是攀枝花正在下的“先手棋”。据行业预测,未来3至7年,我国“新能源+钒电池储能”产业将开启万亿级市场。
发展钒电池储能产业,攀枝花具有先发优势。在资源端,攀枝花钒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完整的钒产品生产基地;在需求端,攀枝花“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丰富,为钒电池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攀枝花钒电池储能产业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年,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基于前期电解液制备技术,开发建成一条年产1000立方米钒电解液中试线。
十年积淀,顺势而发。2023年,攀枝花率先提出打造“中国钒电之都”的概念,并发布全省首个新型储能规划《“中国钒电之都”—攀枝花市钒电池储能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今年4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促进钒电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支持攀枝花打造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集群。
攀枝花钒电池储能产业正“加速跑”:引进大连融科、国家电投等龙头企业,形成年产千吨级高纯五氧化二钒和3000立方米钒电解液生产能力;组建成立全国首个钒钛金属收储公司;根据规划,攀枝花将重点打造钒电池“装备制造+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千亿储能产业。
扬帆起航,未来可期。
奔跑的人,向前的城
人类贴近地表的高速飞驰,由攀枝花保障轨迹。中国高速铁路钢轨七成以上产自攀枝花,中国出口的高端钢轨中,七成以攀枝花为起点奔向全球。
说到攀钢钢轨,就不得不说攀钢钒轨梁厂型材轧制首席工程师陶功明。1992年,他来到攀枝花,从此,3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钢轨轧制技术研发。
岗位,就是“赛道”。
陶功明和团队在钢轨轧制技术的“赛道”上,赢得了一座座奖杯:仅用了19天时间,就研发出高速道岔轨,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高速道岔轨的历史;率先在国内开发出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轨,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的历史;在全球首创钢轨全长波动控制技术,为攀钢打造优于世界知名企业的精品钢轨提供了强力支撑。
工地,也是“赛道”。
2022 年,四川首座氯碱化工副产氢提纯装置、国内首座管道输氢母子加氢站及纯氢管道项目全面建成,创造了“年内实现签约,落地建设,完成投运”的攀枝花速度。这速度源于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当年国庆长假期间,建设者们依然全员拼,全速拼,加班加点让攀枝花第一条氢气生产线“动”起来。
服务,还是“赛道”。
从一束光到一个厂,再到一个园区、一个产业集群,从“0入驻”到5家规上企业、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实现产值15.5亿元,攀枝花光电产业在短短4年时间里取得的突破,同样让人感叹。
“速度”的背后,是态度和作为。
美亚迪是攀枝花光电企业的代表之一。该项目从开工到主体完工仅仅用时40多天,而常规情况下,新建一个基地至少需要4个月。
项目负责人透露,建设中曾被“一块玻璃”卡在“喉咙”上。公司厂房建设中所需的玻璃若从外地定制,需要两个月时间,这期间工人们只能停工等待。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得知这一情况后,及时联系到本地一家玻璃厂,优先解决了施工方所需的外墙玻璃,缩短了项目建设工期。
“去年底,我们赶着向省级部门申报材料,钒钛高新区的同志一直陪我们加班到凌晨3点过。”攀枝花川发龙蟒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瞿明军一直记得那个争分夺秒的夜晚。
2021 年,攀枝花上榜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城市。今年,攀枝花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意识又有了新突破,年初出台的《打造“随叫随到、不叫不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营商环境17条措施》,旨在让攀枝花成为更多企业发展的“福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兴业的“宝地”。
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有决定性、创造性的力量和最活跃的要素。每一个攀枝花人,都是支撑这座工业城向前奔跑的动力源。
你们,不断刷新一座城市的发展新速度!(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帆 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