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0-03-25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2010年3月20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刘晓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止滑提速和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市政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竭尽全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据统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4.0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32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00.0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03.7亿元,增长1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2亿元,增长18.4%;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1.16亿元,同口径增长14.8%;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7.07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61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475元,增长8.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9%和4.5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全市发展质量有了新提高,城乡面貌有了新变化,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社会建设有了新成果,“四个倾力打造”取得了新进展,城市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国民经济在困境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项目引领,投资拉动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关于着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投资拉动战略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规划、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4.76亿元,增长40.6%,是“十一五”以来投资增速最快的一年。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完成投资68.66亿元,攀钢烧结系统技改一期、钢城集团5000吨海绵钛等一批项目如期竣工,富邦钒钛刹车制动毂扩能等项目顺利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得到加强,滨江大道上段建成通车,炳仁路后段、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观音岩水电站和桐子林水电站等项目进度加快;民生项目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廉租房1578套,改造棚户区30.79万平方米;市工人文化宫、新钒220 KV输变电工程等其它项目按计划推进;顺利完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潜力评价,促成国家重大整装地质勘探项目在我市开钻。大力实施“三重三新”招商引资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拓展招商渠道,积极参加西博会、东盟博览会、厦洽会等经贸盛会,成功引进金海开元名都大酒店(五星级)等一批项目,招商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新签约履约项目161个,实际到位资金227.48亿元,增长25.6%,实际到位外资1.79亿美元,增长8.5%。
——攻坚克难,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面对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销衔接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落实了税收减免政策,制定了资金扶持、贷款贴息、要素保障等帮扶措施,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钢铁?钒钛),工业经济实现止滑回升,完成工业增加值280.72亿元,增长12.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68.07亿元,增长13%。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攀钢(集团)公司实现整体上市,钢城集团成为我市首家经营总收入超过百亿的地方企业,攀煤集团、中冶实久等大中型企业产值稳步提升。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需求较大且价格相对稳定的重轨、建筑钢筋产量分别增长22.9%和88.5%,高附加值的钒钛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园区发展步伐加快,制定了《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钒钛产业园区、白马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培育的百亿园区,金江镇正式移交钒钛产业园区委托管理。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确定了高炉渣制备精四氯化钛等十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东方钛业等4家企业申报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工作进展顺利。节能降耗深入开展,《攀枝花市节能中长期规划(2010~2015)》通过专家评审,2个光伏项目列入四川省首批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预计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
——突出特色,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米易县湾丘—垭口片区和盐边县红格片区被确定为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科学调整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编制了《攀枝花市特色种植业重点基地建设规划(2009~2020年)》,完善了芒果、石榴、枇杷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近中期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芒果、核桃、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等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产量产值明显提高,其中,芒果面积扩大到13.5万亩,实现产值1.92亿元,增长40%;烤烟面积达到15.3万亩,实现烟叶收购32万担;建成核桃林3.5万亩。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合组织78个,米易、盐边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农业部和国台办正式批准在我市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1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高堰沟水库渠系配套等项目全面竣工,大竹河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03亿元,增长4.8%,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0.6%、4.3%、17.9%、25.8%、4.2%。
——培育市场,第三产业不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大关。大力发展旅游业,制定了《关于加快推动旅游项目建设,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阿署达等12个景区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工作正式启动,旅游促销成效显著,客源市场逐步扩展,“阳光花城”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4.77亿元,增长23.7%。加快推进城乡流通网络建设,社区商业“双进”工作取得新成效,升级改造农贸市场52个,新建农家店(农资店)110个,家电下乡产品销售3.21万台(件),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销售1.09万辆(台)。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现代物流企业5家,成功引进欧洲房子、必胜客等一批名品名店,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从城区向乡镇扩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汽车4S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统筹发展房地产业,公积金贷款增长72.9%,住房消费稳中趋旺。
——强化支撑,财税金融活力增强。财政收支预算执行平稳,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4.9亿元,同口径增长18. 4%,完成一般预算支出75.18亿元,同口径增长26.3%;全力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政府投资审查机制进一步健全;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融资能力大幅提升,发行企业债工作顺利推进。广辟税源,强化征管,地税系统组织收入32.21亿元,增长10.3%;国税系统组织收入40.37亿元,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全社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92.96亿元,比年初增长25.2%,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4.17亿元,比年初增长24.1%,存贷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保险业快速发展,完成保费收入12.5亿元。金融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米易建成全省第一个市级命名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达标县,东区、西区金融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攀枝花商业银行进驻成都,跨区域经营取得重大进展。
(二)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圆满完成。安排资金11.5亿元,“八大民生工程”共70小项全面实施并超额完成。一是就业促进工程,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7256人,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176人;二是扶贫解困工程,扶持农村贫困人口5567人,新建社区慈善爱心超市50个,发放法律援助惠民金卡2万张;三是教育助学工程,免除学杂费学生14.84万人,资助中职学校学生5009人,农村学校食堂量化分级达标工作完成年度任务;四是社会保障工程,城市低保人均月补助161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65元,建成敬老院11所,“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五是医疗卫生工程,新增惠民药店5家,免费诊治结核病人1014人,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244例;六是百姓安居工程,建成经济适用房5210套、廉租房348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4515户,新建沼气池6260口,改造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472户,解决了8.9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七是道路畅通工程,新增公交线路2条、空调公交车50台,机耕道新建37.9公里、硬化47.5公里,二期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八是环境治理工程,抽检机动车尾气14082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2.3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开发项目4个,新增耕地1000亩,6个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工作全面完成。
——恢复重建加快推进。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扎实推进“8?3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房恢复重建工作基本结束,建成永久性农房12553户,维修加固受损农房49369户,城镇住房恢复重建按计划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步伐加快,恢复重建医疗卫生机构12个、震损水库33座,完成学校恢复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209个,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工作稳步推进。米易“7?27”山洪并泥石流灾后3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及对口援建旺苍县五权镇工作进展顺利。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大力实施社会保险增值计划,发放了首批社会保障卡,超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39.31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参保人数达8038人。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保障力度,在校大学生纳入居民医保范围, 7500余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全民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切实做好扶贫解困工作,贫困户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450公斤左右,贫困地区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等问题有效缓解;成功争取二滩水淹区扶贫开发项目,《二滩水淹区(2010~2012年)扶贫项目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审批。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开展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按照《攀枝花市“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规划》,有序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力推进,乡(镇)中心校建设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稳步实施;两类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普职招生比例趋于合理,认真做好藏区学生“9+3”免费教育工作;各类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攀枝花学院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达到5个。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为载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艺术生产成果丰硕;品牌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仁和区成功申报为“中国苴却砚之乡”;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进展顺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米易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市中心医院第二住院大楼、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建设按计划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3%;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和病员救治有序有效。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攀枝花籍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1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社区建设成效显著,12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全面完成,东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大力开展广播电视“四个创优工程”,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5.1%和96%。加强人口计生长效机制建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切实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双拥共建工作深入开展,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人民防空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台务、侨务、气象、档案、保密、外事、物价、海关、检验检疫、老龄、妇女儿童、地方志编修、无线电管理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维稳综治工作成效显著。持续开展严打、严治、严防、严管等专项行动,破案打击质效显著提高;切实做好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治安秩序保持良好,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被中央综治委命名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体系和“大信访”工作格局,一手抓事要解决,一手抓依法处理,妥善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确保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敏感时段非访零进京、集访零赴蓉。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3%和8.8%。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我市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三)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力度加大,钒电池应用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高钛型高炉渣制取四氯化钛、人造金红石、钒清洁生产、直接还原4条中试线建设全面启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新材料产值达149亿元,印楝、小桐子等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取得新成果。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攀钢成功申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等4个工程技术中心,环业公司、白云铸造和龙蟒矿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米易绿生、仁和德益、盐边锐华跻身省级农业科技试点园区。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了《围绕“四个倾力打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215名,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卓有成效,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增加,成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攀钢集团有限公司、钢城集团分别通过国家、省知识产权试点企业验收。
——各项改革顺利实施。多方筹集改制成本8100万元,妥善解决了市属国有企业新老工伤人员、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债权债务清理等遗留问题。攀枝花机场成功被四川机场集团整合并购。乡镇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减少机构144个,精简人员305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公务卡”实施范围。水务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攀枝花市水务局正式组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基本完成,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方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计划推进,农村综合配套、医疗卫生、扩权强县等各项改革深入开展。
(四)加快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
——切实加强城乡建设。按照“扩展南北、打通东西、畅通城乡”的总体思路,制定了《攀枝花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加快对外大通道建设,“两高两铁”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路网规划,成昆铁路新线、昭攀丽铁路、攀宜沿江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攀丽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正式开工,烟草物流中心、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密地综合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城乡路网不断完善,省道214线丙谷至桐子林段路面大修如期完工,国道108线平地至田房段改造、渡口桥南立交系统、新密地大桥等项目顺利推进,建成通乡公路52.31公里、通村公路260.06公里、乡(镇)客运站6个。不断拓展城市空间,炳二区、炳三区建设步伐加快。公用设施日趋完善,对外通信进一步畅通,大渡口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中压煤气主干管改造全面完成。
——大力改善城乡环境。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七进”活动,重点抓好“五乱”治理,着力打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示范点56个,集中治理城乡街道350条,新增补植公共绿地10.1万平方米,全市所有城区(县城)、47%的乡镇和39%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我市和米易县分别荣获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市(州)二等奖、先进县(区)三等奖。切实抓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攀钢6﹟烧结机脱硫系统等18个重大脱硫项目和攀煤大宝鼎矿井废水治理等8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顺利完成,攀青焦化、翰通焦化等16个项目关停并转工作进展顺利,省、市下达的11个限期治理项目全面落实,建成5个环境优美乡镇、17个文明村、260户生态家园,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我市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快发展林业,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深入实施,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森林质量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不断优化城市管理。树立“全域攀枝花”理念,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力度,《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5)》已上报省政府,炳四区和钒钛产业园区等5个控制性详规完成评审。市政设施管护力度不断加大,设施完好率达9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园林绿化本土特色日益凸显,完成拆墙透绿38.9公里、拆违建绿2.7万平方米,新增40家市级园林式单位,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公用事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实现安全平稳供水供电供气。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对5个方面22项工作进行了公开承诺,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形成了一批促进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效应对米易“7?27”山洪并泥石流、甲型H1N1流感等自然灾害和公共事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政府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公共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14件、253件,满意率分别为100%和99.6%,办理职工代表意见建议28件。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废止规范性文件1774件、宣布失效1850件,取消行政审批项目47项;政务服务中心顺利搬迁,行政审批服务实现 “五个集中”。市政府网站获中国特色政府网站奖,网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党政机关公有房地产权属进一步明晰,管理更加规范。政府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更加明显。深入开展政务调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取得新成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监察、审计等工作卓有成效。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取得上述成绩,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负重自强、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体劳动者,向驻攀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攀枝花发展殚精竭虑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攀枝花发展的上级领导机关、兄弟城市,向在我市创业发展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市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加力爬坡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二是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三是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四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教育、医疗、就业等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五是干部作风和工作效率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自身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以有利于攀枝花长远发展的视角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2010年主要工作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纵深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切实抓好“投资拉动、结构调整、产业攻坚、产能释放、和谐惠民”五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为“十二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5%,第三产业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3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在8.1万吨以内,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在1.8万吨以内。
各位代表,上述预期目标是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提出的,前6项是指导性目标,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后4项是约束性指标,关系到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这些目标,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必须确保的目标,是我们在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加快发展必须达到的目标,是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必须跳起摸高才能实现的目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纵观世界,全球经济正逐步走出衰退并开始缓慢复苏,但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放眼国内,中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政策作用明显,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我市提速增效、加快发展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展望全川,在去年经济实现止滑提速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围绕“两个加快”,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也将为我市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带来良好机遇;审视自身,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十分牢固,但经过去年的困难考验,全市上下临难不惧、同舟共济的氛围业已形成,善谋实干、攻坚克难的作风业已形成,加快发展、共建和谐的势头业已形成。我坚信,只要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意识,同心协力,勇往直前,凝心聚力迎挑战,抢抓机遇谋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一)紧扣复苏脉搏,加快经济发展
以世界经济复苏为契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致力于调结构、提质量、促增长,推动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坚持从科技合作中孵化项目,从产业链条中衍生项目,从投资政策中争取项目,从发展规划中对接项目。继续实施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加强跟踪督查和信息反馈,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竣工、早达产。全力推进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促进攀钢1.5万吨海绵钛、白马二期工程、新钢钒烧结系统技术改造二期等项目早日竣工达产,启动攀昆矿业项目群建设;着力打造次级交通枢纽,确保渡口桥南立交系统、国道108线平地至田房段改造等项目如期竣工,加快建设攀丽高速公路攀枝花段、西攀高速公路安宁连接线、炳仁路后段、新密地大桥、炳二区主干道,争取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临江路接滨江大道立交系统、地龙箐至滨江大道连接线等项目,做好昭攀丽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其它项目建设,加快观音岩水电站、金沙和银江水电站、沿江护岸及景观工程、大竹河水库、安宁河梯级开发、一枝山22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进度,切实做好观音岩坝前取水、缅气入攀、成品油入攀等项目前期工作,搞好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探项目服务。
二是积极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以倾力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为目标,以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钢铁?钒钛)为抓手,认真落实“6+2”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推进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制造六大支柱产业集约发展、精品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培育壮大太阳能、生物2个新兴产业,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继续做强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攀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支持钢城集团经营总收入超过120亿元,支持攀煤集团煤炭产能达500万吨、经营总收入过50亿元。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上台阶,实现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40%以上的目标。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切实保障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给。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园区信息、物流、资金、技术等平台建设,促进园区由集中办企业向集中办产业转变,使园区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打造循环型产业、循环型园区和循环型企业,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是统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目标,以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打造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大现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力争把米易、盐边打造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科学整合特色品牌,申报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地理标志。健全农业科技服务网络,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投入品监管,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成通乡水泥路(油路)4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100公里,新增有效灌面2.9万亩、节水灌面2万亩,完成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各项培训工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向“三农”倾斜。
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宣传促销为核心、质量提升为关键,着力塑造“阳光花城”形象,全力办好“阳光休闲节”、“芒果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体育休闲旅游重点区,培育盐边红格、仁和岩神山、米易城南等三大特色旅游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15%。整合提升商贸、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鼓励发展市场推广、产品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着力打造省际商贸中心,完善并落实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加快炳草岗中央商务区建设,积极引进名品名店,不断提升商务层次。加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抓好与一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联运搭接。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五是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支撑作用。以组织收入为核心,抓好财源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重点保障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及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入。继续做大做强市县两级融资平台,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不断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力争建成1个省级金融生态示范县。启动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成立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政策性和农业保险工作,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
(二)致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
牢固树立敢闯新路、敢破难题、敢为人先的意识,坚定不移地将改革引向深入,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攀枝花发展释放能量、增添动力。
一是强化自主创新。广泛开展“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成4条中试线建设,做好红格南矿区高效综合利用、钛合金、钒电池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力争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支持项目。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流动机制,启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打造高层次人才基地。
二是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推进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做好事业单位人事及工资制度改革各项工作。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将市级所有预算单位纳入改革范围,并在有条件的县(区)开展试点。认真落实国家医改政策,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大力支持攀枝花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建立和规范林权流转市场,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矿业用地和废弃工业用地整理置换改革试点,满足发展用地需要。统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金,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三是扩大对外开放。紧紧围绕“6+2”产业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大企业、大集团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来攀投资;探索完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切实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力争达到260亿元。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鼓励并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争对外贸易止滑回升。积极对外承包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以经贸合作为重点,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的对接,与周边市(州)和友好城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
(三)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年活动,逐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定向切块比例提高到50%;扎实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增强高等教育为地方建设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村卫生站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争市二医院创建为三乙医院;加大重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医院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做好攀枝花大剧院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攀枝花大工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继续培育大田板凳龙、平地谈经古乐、新山约德节、格萨拉风情等四大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繁荣艺术生产,力争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建设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红格训练基地,如期完成市民族体育馆和市网球场建设;承办好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组团参加省运会和省残运会并力争取得好成绩;积极培育阳光体育产业,吸引更多的运动队来攀训练和比赛。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完成7000面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村村通”工程运转良好。认真落实计生利益导向政策,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项工作,加强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新繁荣、新发展。支持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密切与群团组织的联系。鼓励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重视并做好台务、侨务、移民、气象、档案、保密、外事、海关、防震减灾、地方志编修、无线电管理等工作。
二是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民族地区帮扶、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十大民生工程,强化资金保障和质量监管,把民生工程建成优质精品工程。加大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力度,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继续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安置房建设,启动廉租住房出售、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限价商品房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试点工作。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群众饮水、交通、就医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扎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开展“就业惠民”行动,将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向夫妻双方失业、一户两代人失业、单亲抚养子女失业等3类就业困难家庭转移,确保消除当年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抓好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创业攀枝花”。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积极规范社会保险市级统筹,重点做好5项社保基金统一核算、统收统支和20万张社会保障卡的发放工作;继续搞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全国试点建设,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及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是切实加强社会公共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控体系,将“天网工程”向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延伸,增强基层治安防范能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大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力度,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认真落实维稳责任制,健全维稳风险评估机制,规范信访秩序,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社区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人防向民防转变,加快机动指挥所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推动双拥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加强城乡建设,营造宜居环境
以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立足城市存量资源,深度挖潜,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一是全面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抓创新、求拓展、建机制、促深化”的要求,以“七进”活动为载体,巩固和扩大“五乱”治理成果,扎实开展城乡风貌塑造和特色打造,组织实施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和其他重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形成城乡面貌整洁、城镇品质提高、人居条件改善、发展环境优化的良好局面,全面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既定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和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二是深入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式启动生态市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项目,顺利实现生态市建设阶段目标。全面开展园林绿化细胞工程建设,完成机场路、苏铁大道绿化改造项目,增加城市绿化亮点,突出花城特色,确保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8.5平方米。巩固省模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国模创建工作,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和总量减排,重点实施钢铁及化工行业余热余压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线、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等一批重大节能工程,务必按期完成攀钢3#、4#、5#烧结机脱硫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等重点减排项目,全面完成“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稳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三是努力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探索完善市区两级规划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科学编制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及时开展控制性详规的入库及更新维护工作。大力推进炳二区、炳三区建设及旧城改造,加快县城和重点镇、特色村建设,逐步形成功能传导顺畅、产业布局合理、发展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米易县、东区、西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东区、西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做好城市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完善土地出让金核算办法,为城乡建设赢得更多空间、筹措更多资金。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确保城市气化率、用水普及率均不低于9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73%。加快城市管理事权划分,推进城管职能向乡镇、农村延伸。
(五)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政务环境
恪守为民准则,深化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负责任、有作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思想的不断解放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以观念的不断更新激活体制潜力与机制活力,使全市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使活动成果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发展实效上。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科学研判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入研究事关长远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注重衔接,突出特色,高水平、高质量编制 “十二五”规划。
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研究制定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建立完善行政职权动态调整机制,认真开展法治政府示范点创建活动,切实加大依法行政考核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积极构建集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和网上资源交易于一体的公共权力运行系统,着力推进政务公开,做到阳光行政、透明履职。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职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重大事项专家咨询作用,做到民主决策、科学施政。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想法办、涉及多方的事协调办,千方百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切实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着力打造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便民服务“快速通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管住管好,该放的放开放活,凡老百姓自己能够协调解决的政府绝不干预,凡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政府绝不干预,凡社会组织能够自我管理的政府绝不干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谋大局、想长远、促发展、保稳定上来。大力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并重、对内搞活和对外交流并举,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和水平。
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和规范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真正将抓发展落实到产业、项目和企业上来,落实到基层、群众和民生上来。加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力度,积极推行领导干部问责制,着力解决效率不高、服务不优、执法不公等问题。深入开展征地拆迁、教育收费、医药购销等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重点强化制度信用、政策信用和程序信用,承诺人民的事情务必办好,答应百姓的工作必须完成,树立信守承诺、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认真执行中央、省委及市委关于廉洁从政的规定和要求,从权、钱、物等关键环节入手,加大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反腐倡廉力度,继续抓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使用及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身处百舸争流的发展时代,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头,唯有奋勇前进,方能不负重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超常的举措,同心同德,砥砺奋进,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各项目标,建设实力更强、魅力更足、活力更盛、和谐度更高的攀枝花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