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09-03-09     来源: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2009年2月17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刘晓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面临少有的困难和考验、少有的压力和挑战的特殊形势下,市政府在中共攀枝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立足科学发展,致力社会和谐,积极应对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奋力推进“四个倾力打造”,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民生得到有效改善,顺利完成了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据统计,全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7.6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3.53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94.75亿元,增长10.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71亿元,增长21.2%;全口径财政收入92.7亿元,增长25.1%,其中,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76亿元,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3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5063元,增长14.1%;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01%和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12%,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一)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行工业产业化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和项目定期协调制,针对金融危机及时出台了《关于当前支持企业稳步经营壮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2008年企业治乱减负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实现了上半年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年底前的止滑回升。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96.31亿元,增长17.3%,增加规模以上企业3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78.6亿元,增长18%。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取得积极进展,被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钒钛之都”称号,钒钛产业入选“中国产业集群50强”,攀钢整体上市正式获得批准。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攀枝花钒钛研究院,直接还原新流程和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产品及技术性收入达63亿元。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出台了《单位GDP能耗监测办法》等政策措施,关闭淘汰21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全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实现既定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现有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户、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8户,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17亿元,增长4.2%,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总产量分别增长1.9%、3.6%、10.1%、34.9%、3.7%。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2.9万亩,增长56%,建成晃桥国家现代烟草农业试验点;块菌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近一半,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块菌之乡”。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实力明显增强,米易华森等被纳入全省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推广设施蔬菜大棚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29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建机耕道36.5公里,大竹河水利一期饮水工程及27座病险水库整治项目顺利完成,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启动。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打造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阿署达等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1亿元,增长7.4%。首次召开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大会,制定落实《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开通,必胜客、豪客来等知名企业入驻我市,密地现代粮食物流中心、攀西烟草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雨龙名屋家居广场、汽车4S产业带等重点项目如期开工。出台了《加快房地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一批住宅小区相继建成。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针对下半年的严峻形势,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协调服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8.3亿元,增长26.6%。11大类39个影响重大的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攀钢(集团)攀宏钒制品厂扩能改造、钛海科技钛白等项目竣工投产,攀钢1.5万吨海绵钛、中禾钒钛磁铁矿采选等项目加快推进,白马铁矿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观音岩和桐子林水电站建设按计划推进,金沙和银江水电站等项目抓紧进行前期准备。启动投资拉动战略,创造条件,24个重点项目提前开工。

  财税金融平稳运行。加强财源建设,实现一般预算收入31.61亿元,增长22.4%;优化支出结构,全力保障抗震救灾、重点项目及民生工程等资金需求,完成一般预算支出59.53亿元,增长26.7%。把握财税政策变化,强化收入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国税系统组织收入45.08亿元,增长14.9%,地税系统组织收入29.2亿元,增长20.9%。加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主动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全社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3.72亿元,比年初增长24.9%,贷款余额269.26亿元,比年初增长21.4%,存贷比例位列全省第二;保险业发展迅速,完成保费收入11.07亿元,增长31.3%。市商业银行在都江堰成功创建村镇银行,迈出跨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

  县区和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完成县区属增加值258.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0.4%;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不含二滩)生产总值增速分别达到13.5%、17.1%、20.2%、16.8%、1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8.8%、63.6%、102.8%、29.8%、52.1%。钒钛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日益凸显,新签入园协议13个,总投资21.27亿元,入驻企业66户,投产47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4.3亿元,增长45.6%。

  (二)凝心聚力,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积极支援汶川灾区。全市共出动1500多人次、车辆280余台次,紧急奔赴“5·12”地震灾区抢险救援;捐助资金7590余万元和价值169万元的各类物资支援灾区。认真做好对广元市旺苍县五权镇的对口援建工作,启动了总投资1600万元的学校、卫生院、道路桥梁等3个恢复重建项目。

  全力开展抗震救灾。“8·30”地震造成全市31.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4.26亿元。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救治受伤人员,紧急转移受灾群众,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切实防范次生灾害,加强救灾款物监管,确保灾区社会稳定。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3.26万人,免费救治伤员347人,向灾区发放2.4万顶帐篷、3.7万床棉被以及大量食品、饮用水等救灾物资;市级以上财政安排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3.23亿元,并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用于抗震救灾;社会各界积极行动,共向灾区捐赠资金8700余万元,接收调拨、捐赠帐篷3.1万顶、棉被3.7万床、衣物23.2万件,抗震救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有力推进恢复重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仁和区和盐边县被纳入“5·12”汶川地震恢复重建政策执行范围。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灾后重建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仁和区和盐边县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已被省政府批准。全面完成住房倒损农户、城镇受损户的过渡性安置和温暖过冬工作,农房开工重建9286户,占需重建总量的72.7%,城镇受损房的应急评估和鉴定工作基本完成,水利、生态恢复工程如期进行。迅速启动受损校舍、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恢复重建,6.09万平方米学校活动板房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道路桥梁恢复畅通,受损电网恢复正常,4.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和7540户家庭的用电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加大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力度,搬迁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切实抓好产业恢复,努力减少因灾损失。

  (三)开拓创新,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制基本结束,社会化管理职能移交社区,钢企总公司改制成为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深入开展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市与县(区)的财权事权、县(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关系,建立了市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组建了金源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市规划设计院等3家单位完成预定改制任务。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扩权强县工作扎实推进,其他各项改革不断深入。

  对外开放全面推进。搞好承接产业转移和灾后重建大招商工作,成功举办上海投资说明会和首届成都“攀枝花金融投资说明会”,组团参加重庆、香港、厦门“四川省灾后重建招商推介会”和第九届西部博览会,全年新签约履约项目144个,实际到位资金181.1亿元,增长24.7%,实际到位外资1.6亿美元,增长412%。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成为全省唯一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的城市,积极促进美国铝业、大连万达等众多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外经外贸成效显著,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4亿美元,增长59%,其中出口2.57亿美元,增长43.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165万美元。因公出国(境)和涉外归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及其他对外友好交流更加密切。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8.3亿元,增长19.9%,占经济总量的32.3%,提高1.5个百分点。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在资金项目、融资担保和生产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西区被评为全省中小企业示范区,鼎星钛业等10户企业被评为“2008年四川省成长型中小企业”。大力推进优势民营企业改制上市,一立矿冶被列入全省首批重点扶持企业。

  (四)统筹兼顾,城乡建设继续加快

  创卫获得圆满成功。认真制定整改方案,严格落实工作责任,逐步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创卫成果,顺利通过全国爱卫会技术评估、考核鉴定和社会公示等严格程序,于2008年7月3日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省继成都、绵阳、泸州之后第四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创模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投入资金37亿元,实施重大节能示范项目10个、SO2削减项目28个、COD削减项目17个、限期治理项目24个;整治建筑工地400余处、工业企业341户、文化娱乐场所200余家,完成机动车路检1.48万辆;督查企业近3000户次,限期整改43户,关停并转项目21个。创模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省模创建通过技术核查,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取得重大成效,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充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5)纲要》修编基本结束,攀西城镇体系规划、9个控制性详规和12个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加快城市新区和城镇建设,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建成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9.6%。不断完善城乡路网,西攀、攀田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炳仁路后段、金沙江大道上段、渡口桥南立交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新密地大桥、四季花城连接线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90.77公里、通村油路233.77公里、乡镇客运站4个。一批电网及煤气管网改造工程相继完成,炳二水厂建设加快推进,“缅气入攀”争取工作进展顺利,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城乡面貌持续改观。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意见》,以12319服务热线为基础的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开展城市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作,大力实施沿江景观整治项目,部分城市主次干道保洁作业实现市场化运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成沼气池1.1万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0.77万平方米。积极推进生态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8.9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43%,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21平方公里,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水质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2%。

  (五)关注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共安排资金18.7亿元,“八大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并超额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646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7919人,培训农民工6.32万人;4046名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4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如期竣工;建成经济适用房4902套,新建或改建廉租房1129套,4506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补贴;新建乡镇宣传文化中心35个、惠民超市4家,解决了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424户2000多人的用电问题,孤残等困难群体生活条件得以改善。

  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并两次提高保障标准,全年累计支出5978.85万元,保障40.22万人次,人均补差148.65元;农村低保户达到15699户3.56万人,累计支出1940.74万元,人均月救助46.06元。妥善处理了“老工伤”、“老职工”、“老知青”参保历史遗留问题。正式启动东区、西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合理调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降低起付标准,提高共付段报销比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参合率达91.1%。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新增城市福利机构床位460张,完成7所敬老院的改扩建任务。

  扶贫解困扎实推进。大力实施扶贫工程,贫困户人均粮食占有量450公斤,建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487元,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53人,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5584人,在全省率先完成新村扶贫工程。努力开展解困工作,转移培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1100人,资助农村学生6000人、家庭困难学生941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48件,按时足额兑付移民直补金1671万元,向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了2009年元旦、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

  (六)立足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绩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异地新建的米易中学、市十二中正式投入使用;“两免一补”政策落到实处,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全部免除;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92.46%,高考录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攀枝花学院全面启动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建设工作,2个专业被立项为2008年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特殊、职业等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艺创作数量质量不断提高,市工人文化宫、市中心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公共文化设施在全省率先覆盖到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5%,开展惠民医疗服务9790人次,积极处理问题奶粉事件。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启动,省飞碟射击训练基地落户我市,市民族运动体育馆开工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出台了《关于围绕“四个倾力打造”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着力引进高层次、紧缺型人才。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7%和95.5%,农村“村村通”用户达到6.97万户。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全面启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前期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审计、气象、检验检疫、档案、无线电管理、台务、侨务、保密、人防、老龄、妇女儿童、地方志编修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不断加强。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87件,办结率为100%,满意率达97%。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第七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城乡社区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发布规范性文件17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6项,圆满完成依法行政第一个五年规划。“五五”普法深入开展,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增强。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继续巩固,宗教事务管理切实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创建工作通过中央综治委验收。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7%,位居全省前列。国防建设扎实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继续巩固。国家安全工作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在困境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构建和谐、在和谐中凝聚人心的一年,考验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不同岗位上辛勤工作、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驻攀部队、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攀枝花经济社会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还需大力转变;二是城乡建设一体化任重道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改革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依旧突出,影响稳定的因素较多;五是政务环境仍需不断优化,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主要任务

  2009年,既是困难重重的一年,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钢铁、钒钛等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大批企业减产、限产甚至停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投资进度放缓,财政收入增幅回落,金融危机的冲击超出我们的预期,深刻影响着攀枝花的发展。但希望往往与困难同在,机遇常常与挑战并存。针对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使攀枝花加快发展面临重大契机:新上规模较大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等一些过去想干但宏观政策限制的,将可能得到允许和支持;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水电站等一些关系攀枝花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将可能得以提前实施;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等一些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将可能得到加快解决;一些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将可能得以主动实施。省委、省政府为“两个加快”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强劲的拉动作用。对此,全市上下务必保持清醒认识,沉着应对当前危机,既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善于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钒钛之都。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主线,积极应对经济困难局面,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四个倾力打造”,全力以赴扩大投资规模,争分夺秒加快恢复重建,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基础条件、改善城乡环境、改善居民生活、增强发展后劲,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力争达到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2%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力争达到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在经济形势极为严峻、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情况下,这些目标的确定是我市深度挖潜的结果,完成难度极大,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应对前所未有的困难,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要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为抓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止滑回升的主要抓手和关键环节,盯死项目,卡牢时间,该上即上,能快则快。深入贯彻《关于着力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健全协调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绩效考核。围绕抓项目、抓进度、抓投资,突出抓好总投资1490亿元的100个重点项目,其中竣工26个。做好一批项目的论证和储备工作。

  强化财税金融支撑。加强税收征管,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培植并拓宽财源,促进财税收入稳定增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有保有压,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和应急支出,尽可能减少一般性支出。加大市、县(区)两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建立担保公司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积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融资;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力争建成1~2个金融生态示范县(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准确把握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研究,推行“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应对危机。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外来投资者实施低成本扩张。

  搞好产业协调服务。继续做好对重点企业、优势产业的运行监控和预测分析,切实增强预警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设立风险创业基金,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国内外风险资金、私募资金解决资金难题。进一步拓宽高钛渣、钛白粉、球团等产品市场,缓解企业产品销路不畅、货款回笼困难等问题。健全大宗原材料和其他生产要素协调机制,促进供需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二)以倾力打造高水平战略资源开发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钒钛、钢铁、能源、化工、矿业、机械加工制造等6个支柱产业,推进集约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和精品名牌发展;积极培育太阳能和生物产业2个新型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全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攀钢销售收入力争超500亿元,钢城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

  积极发展园区经济。以产业链为纽带,超前抓好园区发展规划,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集聚功能,引导钒钛新材料、优质钢铁、电冶化工等重点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产业集群区和经济快速增长区,力争两年内实现钒钛产业园区销售收入过百亿、各县(区)产业园区销售收入分别达50亿元的目标。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继续实施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推进责任制,确保开工项目早动工,动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产。采取有效措施,争取500千伏新区南变电站、钢城集团100万吨选矿生产线和安宁公司技改扩能、华电2×30万千瓦火电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确保攀航钛业2000吨钛锭及钛材加工、欣宇化工5000吨海绵钛等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加快白马二期、攀钢1.5万吨海绵钛、攀煤100万吨焦化、观音岩和桐子林水电站等项目建设步伐。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攀钢、恒鼎和龙蟒重点试验研究平台建设。着力实施对我市具有战略性、带动性、标志性的高效选矿技术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认真做好钒钛产业综合利用顶层设计。建立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启动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建立钒钛、特色生物资源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人才库。

  (三)以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继续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综合运用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建立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效机制。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农林科学研究院对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民族地区、移民地区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围绕优质水果、蔬菜、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支柱产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推广新型养殖模式,加快建设国家级百万担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力争优质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7万亩和17万亩,新建3.5万亩优质核桃林基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争取更多龙头企业进入国家、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努力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安全质量关。积极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重点做好水利、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等工作,新增渠系防渗130公里、节水灌面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全面完成16座病险水库整治和33座震损水库恢复重建,继续抓好前进渠渠系配套及大竹河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加快完善农村电网,改善农村通信条件。认真做好森林防火、防汛和动植物防疫工作。

  (四)以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发展壮大第三产业

  强化旅游业龙头地位。完善旅游规划,搞好项目策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尽快形成“一轴两翼”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光热资源,利用潜在优势,提高竞争实力,打造旅游精品,将我市建设成为独具吸引力的中国冬季阳光养生胜地。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落实乡村旅游导向性政策,将乡村旅游培育成我市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加强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精心打造昆—攀—凉、楚—攀—凉等旅游环线。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全年旅游总收入31.5亿元。

  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培育壮大五十四小商品批发市场、博美家居装饰建材市场等骨干和专业市场。加快推进烟草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中国邮政等物流龙头企业。抓好金融保险机构引进和区域性集聚工作,争取引进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围绕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民生性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载体,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合理引导农民消费取向,有效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增量带动、创新驱动,努力实现服务业的高端化、集约化、生态化。进一步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着力引进沃尔玛、太平洋百货、星美院线等名品名店。积极发展节会经济,搞好首届阳光节、第二届房博会等活动,建设精品服装、名优小吃等一批特色街区,活跃消费市场。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仓储、通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五)以倾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发挥规划导向作用。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启动近期建设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编制工作,认真编制炳四区等5个控制性详规及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4个专项规划,继续做好对县(区)集镇规划、村庄规划编制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强化规划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增强城市聚集能力。加快推进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提升城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拓展城市空间,加快炳二区、炳三区、炳四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畅通内外交通,争取开工建设成昆铁路二线、丽攀高速公路、沿新路、炳三区和炳二区城市主干道、临江路与金沙江大道中段连接立交等项目,加快推进渡口桥南立交、新密地大桥等项目建设,切实做好昭—攀—丽铁路、攀宜沿江高速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省道214线甸沙关至雅江桥大修工程,建成通乡水泥路4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120公里。加强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沙坝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完善专业批发市场网络。不断提高城市化率,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市区和城镇定居,大力推进华山村、倮果村、沙坝村等“城中村”村改居工程。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卫成果。继续搞好城市“四化”,突出城市绿化特色,大力推进园林景观建设,新增公共绿地2万平方米,努力建设清洁之城、亮丽之城。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四大体系,加快城市管理市场化进程。

  (六)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各类改革。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改制遗留问题。深入贯彻《企业国有资产法》,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水务管理、财政、金融、社会事业等各项体制改革,继续开展经营性事业单位等其他各类改革。

  努力增强开放实效。利用特色优势资源,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将主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招商重点,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努力稳定和扩大出口,外贸出口额力争达到2亿美元。不断壮大外经规模,规范境外投资合作,推进“直挂式基地”及境外务工基地建设。完善口岸管理,加强区域竞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知名品牌,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1~2户企业年内上市。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扩大投资领域,积极参与公用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民营企业跟踪服务,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大力发挥各类协会、商会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在合作中参与市场竞争。

  (七)以民生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灾后重建

  加快农房重建步伐。按照“农户自建、政府救助、社会帮扶”原则,科学规划农房重建集中示范点,加强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严格落实补助政策,强化资金物资保障,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农房重建任务。

  有序推进恢复重建。根据“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提前完成恢复重建任务”的总体要求,积极调整规划,切实增添措施,加快项目进度,用1年左右时间完成城镇居民住房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设施的维修重建,用1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交通、电力等重要基础设施的维修重建,力争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八)以节能减排为主导,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全力推进创模工作。巩固扩大省模创建成果,扎实开展国模创建工作,强化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以上。认真实施总量减排,逐一落实减排任务,全年新增SO2减排1.5万吨,COD控制在1.8万吨以内。强化水环境治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噪声、扬尘、机动车尾气、面源污染等治理力度。加快环保信息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及攀西环境监测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环境监管的科学化和信息化水平。

  着力抓好节能降耗。加强重点能耗企业节能管理,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7%。积极开发生物能源、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不断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建立完善循环经济鼓励政策、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及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提高资源的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搞好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管理,大力推进“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努力营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矿山生态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林木蓄积净增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9%。

  (九)以促进和谐为根本,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科学发展,加快农村学校饮食饮水达标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进程,努力创建农村义务教育示范县;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稳步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攀枝花学院建设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健全城乡卫生体系,完成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扩建和新建任务,实现农村卫生站全覆盖;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及时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强力推进国家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以“金沙江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精品,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抓好工人文化宫、博物馆、文化公园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启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试点项目,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筹备省第13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加快红格体育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数字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成10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坚持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加强人口战略研究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成12个乡(镇)计生中心服务站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全面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期准备。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支持老龄、残疾人事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与群团组织的联系。鼓励社会慈善事业发展。重视并做好人事、民族宗教、台务、侨务、移民、气象、档案、保密、人防、外事、海关、审计、防震减灾、地方志编修、无线电管理等工作。

  积极实施民生工程。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加大投入,强化监督,圆满完成民生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积极探索惠民之策,落实利民之举,坚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出行、就医、法律援助、采空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关注困难群体,切实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加强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和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构建多层次就业服务网络;执行城乡劳动者统一就业政策,确保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主就业能力。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五险合一”的基金征缴模式,合理调整居民医保的参保范围和筹资标准,适当提高参保居民的财政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做好社保卡发放工作。建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着力创建平安社会。强化质量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全面实施“1221”工程,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推动双拥和优抚工作迈上新台阶。加强隐蔽战线工作。

  三、政府自身建设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在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在全省率先建成行政效能监察系统,修订完善了《攀枝花市政府工作规则》;继续完善决策机制,坚持重大决策民主协商、专家咨询等制度;积极推行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在全国60个重点城市中名列第六;深入开展政务调研,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全面加强廉政建设,在坚决惩处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政府自身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举措,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一)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提高新能力。要准确把握当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时刻关注国家应对经济形势变化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够各种政策资源,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创新思维,注重以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研究分析经济发展中的新特点、新矛盾、新问题,提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办法。面对肩负的繁重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鼓舞斗志、点燃激情、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提高改革创新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态度,直面困难局势,破解发展难题。要着力于“准”,找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锐意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注重于“创”,用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思维,吃透上情与下情,结合当前与未来,兼顾现实与可能,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落脚于“实”,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改革创新的措施落到实处,工作富有成效。

  (三)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体察民情,尊重民愿,关心民苦,集中民智。要善于沟通群众,了解群众所盼、所急、所需,在“最盼”上赢民心,在“最急”上见真情,在“最需”上办实事,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府的温暖。要善于发动群众,帮助群众算动态账、长远账、战略账,使群众自觉参与、主动支持政府工作。要善于引导群众,对群众的诉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善于用法律思维规范行政行为,善于用法律观点评判是非对错,善于用法律手段调处社会矛盾,维护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净化民主监督环境,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增强权力运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制定并实施依法行政第二个五年规划,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措施。

  (五)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多中心供给模式,引导和调动更多的市场力量提供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服务重点,把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基层和困难群众,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等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政府运行机制,以“两集中、两到位”为重点,大力简化办事审批程序,努力创建全省一流的政务中心。增强应急能力,进一步健全应急体制,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加强应急平台建设。

  各位代表,特殊时期面对特殊困难,更需以特殊的精神付出特殊的努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奋勇拼搏,爬坡上行,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向建国60周年献礼!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指采取封山、造林、种草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恢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2.“缅气入攀”:指我市抓住国家实施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攀枝花支线项目,将缅甸天然气引入攀枝花。

  3.“八大民生工程”:指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和环境治理工程。

  4.“三基”工程:指“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是公安部为进一步加强全国公安工作机制、体制建设,提高保障能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5.“两个加快”:指省委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6.“一轴两翼”:“一轴”即百里生态长廊旅游产业带,“两翼”即米易乡村旅游和仁和乡村旅游。

  7.“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于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

  8.“直挂式基地”:指与在外开展工程承包的企业或外派劳务经营公司业务直接挂钩,根据公司订单及需求确立培训专业,定向组织招收劳务人员,进行订单培训,实施对口派出的外派劳务专业基地。

  9.“五险合一”:指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实行“集中征收、集中财务、集中支付”,是一种新型社会保险管理模式。

  10.“1221”工程:指加快建设以乡镇党委为核心,村两委为支撑,警务室和调解室为骨干,治安巡逻队为基础的农村平安工作体系。

  11.“两所一庭”:“两所”即派出所、司法所,“一庭”即基层法庭。

  12.“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是指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将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相对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两到位是指将行政审批权向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