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体育工作新路径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4-07-03     来源:西区教育和体育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近年来,西区教育和体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多元融合有效路径,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同上一堂课,稳固德育之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发挥本土“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推动各中小学校结合区情、校情制定并实施“启智育心”“阳光育心”“三维少年”“尚美”“文雅”“自信”等特色德育课程方案,努力培养合格时代新人。强化思政课程建设,组织编写我市首部青少年党史地情读本《攀枝花市西区青少年党史地情读本(试用)》(中学版),实现我市青少年党史地情读本“零突破”。充分发掘西区“三线建设”资源,讲好西区故事,开发党史地情教育与思政课堂相融合的“思政+”系列校本课程,开展符合校情的德育特色教育活动,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建高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西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措施及保障机制;率先在全市开展以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展示为抓手的“同研一堂课”活动,形成“训—研—展—思”四位一体的思政课教研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思政课教师与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同上一堂思政课”,共同探讨协同育人新方式。近三年,共开展“三线建设”“民族精神”“改革开放”等同主题中小学思政课活动4次,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10余次,开展一体化教研10次,全市经验交流2次,全市一体化教研展示1次。

  同编一本册,推动智育创新。引智借力补短板,投入150万元,加强同成都师院深度合作,通过“专题培训+实地指导”共同研制以学生为核心的ST-BOOK班本化学教案,共编ST—BOOK学教案10册。基于ST-BOOK改编范式,创新设计适合西区教育教学的“讲议练悟”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学科、学校、教研室为一体的新型教研模式,共开展“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研讨课—改进课—反思课—范式课”的螺旋式上升系列教研活动11次;制定《能力提升项目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运行+评价”双机制,定期开展项目推进专项督查,促进项目实施,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名师引领促成长,建立省、市、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8个,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130余名。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结合新课程改革,聚焦教育新形势、课程新方案,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聚焦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破解学科教学难题。立足教育实际,努力绘制省、市、区人才培养“同心圆”,让更多普通教师成长、蝶变,孵化成优秀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教育领域中有成就、有影响的高层次教师团队。构建质量提升“新样态”,西区将集体视导与学校教学常规展示深度融合,开展“一校一展”教学常规展示活动,搭建区域间、校际间、教师间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提高学校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遵循校本教研不但要“做出来”,还要“说出来”“写出来”的原则,奏好校本教研“四部曲”,让参与者看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亮点与不足,为区域学校和教育同行提供相互学习、思想碰撞、提升自我的平台。

  同沐一片光,注重体育强身。大力发展“三大球”“三小球”运动,以国家级苏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阳光体育示范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普及田径项目和“三大球”,发展跆拳道和“三小球”,建立梯队化运动队。健全常态化校园体育竞赛机制,每年举办西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校园“三大球”联赛、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参与师生10000余人次;参加2023年四川省青少年跆拳道比赛获3银4铜;参加市九运会学生组比赛获22金21银42铜;三所公办幼儿园近三年在四川省幼儿体操、篮球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十余项。创新运动队组队模式,与市体育场馆中心、市体育中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区属中小学校建立跆拳道、田径项目市级训练基地,建立人才共选、技能共培、荣誉共享的组队模式,培养出世界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亚军、全国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冠军蔡晴,世界射击锦标赛亚军陈欣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为备战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奠定坚实基础。2024年中考体育质量位列全市县(区)第二,创历届最好成绩。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将课后延时服务分段管理,将体育作为延时活动主要内容,利用阳光体育活动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等,推动大课间和阳光体育活动向“有效、趣味”发展,激发学生运动积极性,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体育特长生提供成才路径。

  同润一颗心,建立美育空间。全面落实学生艺术核心素养要求,以“浸润行动”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着力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民俗美育特色资源,开展以社团为基础、班级为重点的美育活动,发展美育特色学校,全区中小学校现有漫画、书法、漆画、沙画、川剧变脸、傈僳歌舞等学生艺术社团23个,“一校一品”校园文化格局基本形成。推动高中艺体特色发展,市十二中(市艺体中学)借力高校名校智力优势,与西南大学中国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先后聘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专家、教授组成艺术教学专家团队,通过分层分类走班实施,突破文专错位发展瓶颈,引领学校艺体教学发展。艺体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攀升,2023年艺体本科双上线高达167人,为历届最高。艺体生被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深化艺术中高考改革,做好艺术教学常规管理、艺术师资队伍建设、考试场地建设等工作,推动美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完善艺术中高考评价体系和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美育与智育相互促进,为美育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市十二中成功获批四川省高考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考试考点,已高质量完成两次组考。

  同动一双手,强化劳育实践。建好劳动教育基地,用好用活地方教育资源,与市建筑工程学校签订《深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西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合作编写《职业体验劳动教育实践指南》,依托该校特有的实习实训场地、操作室,组织5所学校700余名学生进行“无人机测绘”“机械数控测试”等8个技术工种的职业劳动体验。辖区2所学校被确定为职业教育试点学校;新增校内外劳动教育场所和区角30余处,外聘中高级劳动教师、劳技人员20余人,形成教案集10余册,主题活动方案20余个。打造样板标杆,确定4所学校(园)为西区各学段劳动教育样板校,因地制宜整合校内外师资、劳动场地、课程构建、资金投入,总结提炼,形成典型经验,向区属各学校(园)全面推广。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德育考核细则,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劳动教育“单一”“无序”难题,多途径整合劳动教育资源,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提升劳动教育能力,推进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逐步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创美”的劳动理念。每年寒暑假期间,结合学校实际,安排学生完成丰富有趣的劳动实践作业。

发布:刘清瑞

审核: 唐凌   责任编辑: 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