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高新区盘活存量空间 孕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4-01-25     来源:攀枝花日报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当升蜀道(攀枝花)磷酸(锰)铁锂项目现场。 (钒钛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是国内唯一以钒钛金属材料产业命名的国家高新区。2023年收官与2024年开局之际,一连串好消息传来:当升蜀道(攀枝花)磷酸(锰)铁锂项目成功点火;四川汇丰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万吨/年黄磷装置安全环保设备更新改造,2024年3月投产;云南安宁耀鑫矿业有限公司入驻原攀枝花市天亿化工有限公司,复工复产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原攀枝花金江钛业有限公司15万吨/年钛渣项目,在攀枝花源脉钒钛材料有限公司入驻后,第一座电炉及其配套系统已进入冷调试阶段,春节后将进入烘炉和试生产阶段……

  2021年以来,为提高存量资产利用水平,规范清理闲置资产,发挥土地资源、产能资源、装备资源最大效率,钒钛高新区大力推进“存量盘活”工作,通过府院联动、以商招商等方式,采取股权收购、资产重组、租赁盘活、平台回购、技术改造等形式,打出一组漂亮的“组合拳”,一批“沉睡资产”被唤醒,真正把“闲资产”变成了“鲜资产”,孕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统计显示,近3年来,钒钛高新区累计盘活明珠铝业、黑沙钒钛、德兰重工、金江钛业等“老大难”企业20家,回收利用土地2700余亩,盘活资产约27亿元,带动新增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增产值350亿元以上、税收10亿元左右,新增就业人员3000余人。

  腾笼换鸟 布局新赛道产业

  保全关键要素,着眼未来发展。让“要素”为招引新项目入驻埋下伏笔,最终推动“存量”变为“增量”,实现“腾笼换鸟”。

  2023年12月28日,位于钒钛高新区的当升蜀道(攀枝花)新材料有限公司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首期第一阶段4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生产线成功点火,这是攀枝花市“新赛道”代表项目之一,从7月启动建设到年底点火,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点火。

  当升蜀道(攀枝花)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项目选址钒钛高新区团山片区,占地约743亩,拟投资70亿元,首期12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生产线项目分三阶段建设,第二、三阶段分别于2024年与2025年底前各建成1条4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生产线,预计2025年底前全部建成投产。二期规划建设18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生产线,建成后实现首期、二期共计30万吨/年磷酸(锰)铁锂生产规模。项目将配套建设厂房、制氮站、机修车间、消防水池、循环水池、仓库、检测控制中心、综合楼、办公楼等公辅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利税30亿元以上,可新增就业岗位600人以上。

  “公司致力于打造攀西地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智能智慧’的灯塔工厂。”当升蜀道(攀枝花)新材料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表示,项目在盘活某新能源汽车闲置土地、定制厂房、专用变压器的基础上,推动了“硫酸法钛白粉+磷酸铁锂”耦合发展,实现了电池新材料产业在钒钛高新区的率先“破冰”。

  这是钒钛高新区“盘活”存量空间、推动实现“腾笼换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之一。

  借助指标 唤醒沉睡资产

  向闲置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唤醒“沉睡”企业产能,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四川金光化工是2008年落户钒钛高新区的一家磷化工项目,厂区占地面积215.66亩,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形成黄磷装置设计生产能力5万吨/年及磷酸、磷酸盐系列产品生产装置。由于市场变化等原因,2015年5月项目停产。

  在推进金光化工破产重组过程中,钒钛高新区积极帮助企业制定债务重组及整合方案,千方百计保留对企业未来重组有力有效的核心要素,最终保留了原企业“年产黄磷5万吨“的生产指标,并使其成为招引新项目、推动“存量”变“增量”的关键。

  2023年1月,四川金光化工更名为四川汇丰和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企业入驻后,对“2万吨/年黄磷装置”的安全环保设备实施更新改造,实现3月正式投产。同时,3万吨/年黄磷装置正在办理相关行政审批手续,预计今年底前可完成改造投产。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5亿元,新增500人就业。

  在原攀枝花市天亿化工有限公司破产重整过程中,钒钛高新区采取“府院联动”工作方式,搭建起管委会与法院等部门有效沟通联系平台,帮助企业制定债务重组及整合方案,协调债权人、债务人、第三方对存量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对原天亿化工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的分流安置工作。

  2023年底,新投资公司安宁耀鑫矿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企业复工复产及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展开。

  技改升级 盘活闲置项目

  盘活闲置资产,注重项目优化升级、构建循环产业链,让企业和项目真正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位于钒钛高新区内的中外合资攀枝花金江钛业有限公司15万吨/年钛渣项目,曾经是亚洲第一个矩形密闭电炉矿生产钛渣项目。项目原计划建设2座30MVA矩形密闭钛渣电炉,形成15万吨/年钛渣生产能力,于2011年底建成,但在首座电炉试生产期间,未能实现正常生产,致使项目陷入瘫痪,338亩建设用地处于闲置状态,前期巨额投入迟迟不见效益,这一拖就是十余年。

  为盘活项目,钒钛高新区加快推进存量招商,经过多方努力,引进福建一家企业,在高新区注册成立攀枝花源脉钒钛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以租赁、赎买等多种方式,取得“15万吨/年钛渣项目”场地和部分建(构)筑物使用权。在优化设计基础上,重新建起亚洲第一座30MVA矩形密闭钛渣电炉,并完成电炉配套系统的改造性恢复。

  目前第一座电炉及其配套系统已进入冷调试阶段,今年春节后将进入烘炉和试生产阶段。后续还将投入资金建设第二座30MVA矩形密闭钛渣电炉。两座电炉预计总投资5亿元,最终形成15万吨/年钛渣和7万吨/年副产铸造生铁生产能力。

  在盘活原攀枝花市辉达镁业有限公司项目过程中,钒钛高新区多次协调研判后重新立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西安一家企业在高新区注册成立新公司,利用原辉达镁业土地,盘活金属镁项目,推动建设黄磷—镁—海绵钛—尾能(渣)回收利用的循环产业链。项目预计总投资6.6亿元、年生产5万吨金属镁、消耗黄磷尾气 4.2亿立方米,实现销售额10亿元以上。项目投产后,将进一步完善钒钛高新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快推动黄磷、海绵钛、金属镁等行业实现资源回收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盘活闲置资产、沉睡项目,让被‘束缚’的企业和项目真正走出困境,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钒钛高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杨林山介绍,高新区坚持“依法办事、市场倒逼,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分类处置、精准施策、规范有序、维护稳定”原则,建立“全方位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流程跟踪”工作机制,采取“兼并重组盘活一批、技术改造提升一批、股份合作重生一批、资产租赁承包一批、平台回购收储一批、依法处置清退一批”等措施,不断提高存量资产利用水平,规范清理闲置资产,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率,为高新区提升节约集约土地资源利用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出新路径。(刘小驰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徐杨)

审核: 何涛   责任编辑: 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