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坚持“四引领”增强脱贫奔康内生动力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20-09-02     来源:米易县扶贫开发局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米易县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起来,全力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励志奋进教育“三大行动”,不断加强对基层群众的组织引领、制度引领、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充分发挥脱贫榜样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在全县掀起学先进、争脱贫的热潮,营造了勤劳致富、创业致富的良好浓厚氛围,为米易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组织引领,夯实脱贫基础。始终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放在首位,高标准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中先后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450余名,通过制定《米易县自发搬迁群众管理办法》,在落实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户籍的同时,将现有凉山自发搬迁人口全部纳入所在乡镇、村组有效管辖。同时,建立健全“德治+法治+自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县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为全县每个行政村选配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党务村务财务事务监督会、邻里互助会、红白理事会和党风政风民风监督员、乡村及农房建设监督员、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员、环境卫生保洁监督员、思想文化宣传员等“三会”“五员”,推进基层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坚持制度引领,持续移风易俗。始终注重制度机制的引领和约束作用,通过“三会”“五员”示范带动,各村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村民公约,由村民表决通过后在全村实施。推广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诚信红线”制度、维护生产用水秩序的“阳光用水制度”等一批制度机制。大力纠正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歪风邪气,在5个民族乡镇13个民族村共评选出145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引领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全面开展“七个好”评比活动,特别是针对边远贫困群众的实际情况,从教洗脸刷牙、上床睡觉、上桌吃饭、使用电器等细微处着力,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正在农村地区加快形成。

  坚持思想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以庆祝“七一”建党节、彝族火把节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中广泛开展“脱贫故事自己讲”“先进示范大家评”“小手拉大手”等励志奋进教育活动,在贫困村创新推出扶贫超市,采取基础分结合激励分,让贫困户互评互比,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励其对标学先进、争作表率。同时,坚持从下一代的“源头”抓起,创新开展“点亮微心愿•携手助扶贫”公益扶贫活动和“民营经济人士为贫困儿童做件事”活动,为375名贫困儿童送去心愿礼物,为400余户贫困户子女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书包、文具、台灯、衣物等物品,先后组织15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到北京、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展夏令营活动,经常性组织贫困家庭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积极营造致富光荣、励志奋进浓厚氛围,激发贫困学生敢于“逐梦”的斗志,达到“教育一个娃娃,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寨,幸福整个社会”的效果。

  坚持文化引领,树立文明新风。始终注重发挥文化“春风化雨”的教化作用,大力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在新山傈僳族村建成阿考广场、傈僳族文化展馆和傈僳族祖居圣地民俗博物馆,在麻陇彝族乡建成姆陇广场和彝族文化展览馆,在彝族聚居的高龙移民新村建成感恩广场和村史馆,村村都有文化院坝、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活动场所,村村都有文艺演出队伍,天天都有文体活动。深入挖掘和传承傈僳族、彝族的传统文化,傈僳族斑鸠吃水、织布、刺绣等5项民族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火把节”、傈僳族“约德节”等民族传统活动蓬勃开展。创作出《梦回马鹿寨》《新山的传说》《傈僳情韵》等一大批广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本土文化作品,群众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同时,常态开展送文化、送政策、送技术下乡,促进贫困群众“心怀党恩、勤劳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