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甜蜜”生活——贫困户王文平养蜂记
www.panzhihua.gov.cn 发布时间:2019-03-20 来源:攀枝花新闻网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3月4日,仁和区大田镇乌喇么村王文平家正在修房子,十分繁忙。在忙碌间隙,他还要多次跑到马蜂养殖房查看情况,心里惦记着那200多个正在筑巢的马蜂箱。
王文平家曾是乌喇么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他是仁和区第一家较大规模的马蜂养殖者。今年,他有三个愿望:提升技术,确保养殖成功;同大家一起干,扩大养殖规模;养好蜂子,过上好日子。
“必须提升技术,确保养殖成功”
2017年,王文平就开始关注马蜂养殖,2018年开始正式养殖。
马蜂经济价值高,蜂蛹供不应求,平均每个马蜂包产的蜂蛹在8斤左右,产值在500元左右,而成本最多100元。
“但是,去年我养殖失败了,热死了很多蜂王。原因是马蜂交配房太简陋,无法调节温度。回想起来,农民要靠养殖脱贫致富,技术的确很重要。”王文平坦言。
如今,王文平痛定思痛,在仁和区国投公司和村党支部的帮助下,他于去年建起了较为标准的马蜂交配房和养殖房。
“感谢国投公司给了我2000元帮扶资金和村党支部送来的1万元无息贷款,鼓励我提升养马蜂技术。”王文平一边侍弄蜂巢,一边高兴地说。
2018年8月,王文平交了4000元学费,到红河州实地学习了养蜂技术,并获得了网上视频学习的相关讲课资料。
“光看视频学习还不够,今年我还要抽时间到云南红河州去实地再学习,必须提高技术,解决一些关键问题,这样才更有保障。损失一只蜂王,就是500元。”王文平看着这些马蜂箱,自言自语地笑着说。
“大家一起干,扩大养殖规模”
在王文平的马蜂养殖房里,200多个马蜂箱重重叠叠地堆着,煞是好看。
“现在给它们喂的是蜂蜜水,蜂王很聪明,能直接在注射器头处主动吮吸,获得营养。如今天气暖和了,它们正在筑巢,再隔一段时间,它们就开始产工蜂了,每个蜂王能产5000只工蜂。如今,温度控制最关键,所以我不得不一边修房子,一边抽空出来关照它们!”王文平说。到这200多个马蜂箱都得在树上挂起来时,工蜂们就开始漫山遍野地工作了。
“这里虽然背靠大山,但是要养好这200多个马蜂箱,还是不够。必须分给其他人养,因为它们需要更大的活动范围,才能保证各类营养跟得上。”王文平说,他准备把一半以上的马蜂箱交给周围的亲戚朋友和愿意养殖的人一起来养。
“筑好了蜂巢,只需要提去挂在树上就行了,就不需要技术了。我想好了,利润三七开,大家合伙干,扩大规模就更有市场。”王文平满脸喜悦地说,最多再隔5个月,就可以取蜂蛹卖了。
“养好马蜂,过上好日子”
乌喇么村是省级贫困村,以前王文平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脱贫。但是在脱贫后,挣钱的路子一直不宽、不顺畅。
如今,王文平认定了走养殖马蜂这条路。他自信地说:“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心,扶持我去学技术、改善基础设施,相信今年一定能成功。”
当天,下派到乌喇么村任第一书记的王文华又来到他家,帮着王文平家选打水池地点,并就帮扶项目申报的情况与他进行交流。
“他家这里缺水。有了水池,他家的2亩菜地、8亩板栗林、2亩樱桃林、2亩油菜地用水才有保障。板栗树、樱桃树、油菜都会开花,形成食物链,马蜂才不缺营养。”王文华说。
“我就盼着通过辛勤劳动,提升技术,把马蜂养殖产业发展起来,能过上好日子。”谈及未来的打算,王文平说,房子快修好了,养殖马蜂是一件大事。